5月20日,各大媒体有关「中美贸易战停火」的消息扑面而来。当晚的新闻联播也播出了相关的两条内容——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:对外开放推动我国能源消费革命;中美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。这些信息好像都在对外宣布着:520,我们(中美)又在一起了!
中国是全球能源的消费大国,在新能源尚未得到支撑,且需要注重环保的情况下,油气,特别是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……这样,问题就来了,消费者不能决定买谁的油,那就由国家决定买谁的,无论如何,中国都要买别人的……那买谁的呢? 从中国自身均衡发展的角度考虑,谁的都应该买一部分……但对油气生产国而言,就会抛出争取中国“大买单”的「橄榄枝」或向中国抡起「大棒」相威胁……由此,中国与油气生产大国间就会形成大国博弈。
对内,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、鼓励能源多元化、倡导节约能源来实现能源自主和独立,从而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; 对外,为了减少对不稳定能源来源地的依赖,能源外交中心从中东转向里海地区,逐步深化与加拿大、墨西哥等美洲国家的能源合作,从而提高各方对全球经济、安全和环境的关注度。
北溪 2 号项目是一条从俄罗斯海岸经波罗的海至德国总输气功率为 550 亿立方米的两条天然气管线。管道计划建在北溪管道旁边,因此称为北溪管道 2 号线。 管线将穿过俄罗斯、芬兰、瑞典、丹麦和德国,因此需要获得上述各国对项目的许可。项目获得了多数西欧国家的支持,却遭到了中、东欧国家的抵制。 德国一直是项目的最大支持者。项目预计在2019年开始取代俄罗斯和乌克兰直接的管道气协定,抛弃经过大陆的旧管道,新管道将穿过波罗的海,直接输送天然气到德国,然后再延伸到奥地利的 Baumgarten 港。 为什么西欧国家同意建这样一条天然气管线?原因是:欧洲超过 40% 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,这也使俄罗斯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,挪威和阿尔及利亚分别是欧洲的第二、三大天然气供应国。尽管欧洲出台了很多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政策,从西伯利亚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却仍大幅增加,2017年达到了创纪录的 1950 亿立方米。最重要的原因是自俄罗斯输送的管道气比欧洲自产的LNG(欧洲LNG产能达 2080 亿立方米,但实际只用了 510 亿立方米)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,因此欧洲自己的很多 LNG 产能被闲置。 再回过来,说说美国与欧洲的能源关系。 当初美国对钢铝征税时,本文就认为美国只给欧盟临时措施至5月1日的事情上有蹊跷……美国明显还有「后手」,其「底牌」还没有亮出来……果然,此后欧洲既要面临美国幅度颇大的钢铝关税,又要面对美国切断与伊朗以及俄罗斯部分的商业联系等复杂关系。尽管欧洲明确表示,将公开反抗特朗普政府对于伊朗的制裁令。欧盟委员会将于5月18日启动一项程序,禁止欧盟公司遵守美国对伊朗制裁的措施,同时不承认任何美国法庭强制执行的判决。但美国在此时又抛出了,将针对德国的汽车出口,征收关税……
中美贸易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「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」的格局下,最终只有通过谈判,才能解决问题,作为商人的特朗普深知这一点,因此他通过232钢铝调查、301知识产权调查,甚至是在「国家安全战略」中将中国与俄罗斯同列为「战略竞争者」作为与中国谈判的筹码……但这些都是策略,而最终,两国将回到谈判桌前,逐条、逐款地展开互开国门的谈判。 不过,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,就像小情侣一样,虽然大方向矛盾解决了,但今后小磕小碰、打打闹闹的情况还会有。只要坚定了今后「在一起」的信念,那就凡事都好商量,至于表面上的、让人眼花缭乱的行为无非都是掩盖各种各样的“利”。
(机工智库研究员 金颖琦) 转载请注明出处 |